
观影后师生激烈讨论剧情
12月5日,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中级1班、2班来自10个国家的17名留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桂林梦露影城,观看由热门网络小说《匆匆那年》改编的电影《匆匆那年》。本次活动是作为下周综合课第十课《98次的爱和等待》的导入环节而安排的,同时也是为了让留学生们了解中国80后这一代人的学生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在自身寻找共同点,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次实践课的主题是“品学生生活,寻中外差异”。
配合此次活动的主题,老师首先对实践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考虑到国别多,但各个国家的人数不均衡,因此将任务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在出发前,先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座谈会首先从“网络小说”和“电影”入手,让同学们按国籍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网络小说和电影院以及电影的相关情况。接下来从“死党”、“闺蜜”开始从中外对比角度分别探讨了高中、大学时的友情、爱情,还有父母老师对于学生谈恋爱的态度。座谈会上各国同学畅所欲言,热情地为老师和其他国家同学介绍自己国家的情况,尤其是谈到父母老师对高中生恋爱态度的问题时,大家好像又回到了青葱岁月,教室里充满了欢笑声。最后,老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电影中的主要角色和最能代表主角个性的一句台词,并结合之前的讨论从影片的人物、故事情节、台词里出现的词语以及故事结局的第二种可能性各个角度设计了八个问题,要求电影观看完毕后再次集合完成。
抵达电影院后,同学们先是排队购票,独立完成电影票购买和选座任务,然后参观电影院的外围,欣赏近期上映的其它电影海报。有一位法国同学很意外地发现,最近中国电影院里上映的外国电影很少,几乎都是中国自己的电影。老师便借此机会介绍了一点中国电影的发展近况,并介绍了在桂林的几家电影院。进入放映厅后,同学们秩序井然地入座,并在提示音的指导下关闭手机,认真地观看电影。由于时值周五,电影院的观影人员很少,但当电影播放到搞笑部分时,能听到同学们开心的笑声,放到感情冲突部分时,甚至有同学感动得掉下了眼泪。电影播放完毕再次集合时,同学们都说电影非常好看,也非常感动。针对之前讨论会的八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给出了正确合适的答案。比较有意思的是,对于影片最后开放式的结局,两个班的同学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时间可以倒流,陈寻会不会和方茴永远在一起?”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和极具说服力的解释。
此次汉语实践课,同学们探讨各国各具特色的高中和大学生活,体验电影中中国80后这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在对匆匆青春的共同追忆和怀缅中,增多了对中国人的了解,增强了学习汉语的热情,增进了师生及不同国别学生之间的情谊。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易丽丽、叶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