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副校长莅临会议,并与在场老师交流

会场全景

李茜分享导师工作的心得

李梓老师分享导师工作的体会

罗超老师分享经验

王思扬老师结合自身留学经历,介绍如何做好导师工作
2015年3月27日下午,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在育才校区外语楼402教室召开中外合作项目学生班级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蔡昌卓副校长、戴家毅处长、李冬梅副院长、周飞副书记、部分班级导师以及全体辅导员参加本次会议。
会上,蔡副校长结合担任2013级中美英语1班导师的工作,谈到参与到班级导师的工作中他感到很高兴,在繁忙的工作中努力克服困难,上学期参加1次班级的集体活动、与辅导员交流3次以上、深入班级与学生交流4次以上、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5次以上,按质按量认真完成班级导师的工作任务。在和同学们交流过程中以长辈的身份向同学们解答学习疑惑、传授生活经验、提供信息咨询、进行心理疏导,为能实实在在帮助同学们感到非常快乐。他和与会老师们分享经验和感受之余,他指出班级导师制的推行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学院资源,加强师生联系,开展全面化和个性化培养的新举措。同时,蔡副校长对今后的班级导师工作提出了要求,他认为:导师应该多通过参加班级活动的方式深入了解班级,只有深入到学生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在具体问题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在与学生交流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
戴家毅处长在经验分享中指出:院处领导、专业老师和办公室等行政教辅人员均担任班级导师。班级导师的身份是多重的,导师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对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交流和指导。班级导师也可以透过担任导师的工作丰富自身工作实践,提升组织管理等能力,做到学生、老师都有共同的提高和进步。
罗超老师作为专任教师(英语类)导师代表发言,就如何有效深入了解学生他提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建议:首先通过辅导员了解班情、学情;其次通过班委做进一步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学院工作安排与班委共同制定本学期班级导师与学生之间活动计划;活动前后都与辅导员、班委进行反思总结,为下一次交流活动开展积累经验、奠定基础。作为专任教师(法语类)导师代表的王思扬老师分享了她与学生开展班级活动的经验。王老师结合自身法国留学的经历设计了法式冷餐会活动,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法语、了解法国文化,增进了师生情谊。以导师自身专业为基础背景、结合自身经历、寻找到师生喜好的共同“敏感点”是班级活动设计的有效突破点。李茜老师则作为教学也兼行政的代表分享了她的导师经验。她指出:友善、真诚是走进同学们心里的重要法宝。她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认真对待每一次与同学们的谈话,她的不懈努力深深打动了同学们,她不仅为能帮助到同学们而感到开心,同时也为收获到同学们对她满满的爱而感动。
最后,李冬梅副院长对会议进行总结:班级导师制是对学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教育与管理的有效补充,工作拉近了师生距离,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班级导师应结合专业所长,以学院活动为交流载体深入了解学生,以关心、鼓励为主,加强导师与辅导员之间、中外学生之间、学生与外教之间的沟通交流,把导师工作与自身工作有效融合,提升工作实效。周飞副书记在结束语中对本学期班级导师的工作进行了布置安排,对新做法进行了说明,对目前学生中的热点进行了分析。
班级导师制是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处为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教育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制度旨在整合院/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院/处教职员工在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每个班级均配备一名班级导师。导师由院处领导、专业老师和办公室等行政教辅人员担任。导师通过参加班级活动、团体辅导、个人谈话谈心等方式深入班级,对学生的学业、生活和个人成长给予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该制度于2014年秋季学期实行至今,在与年级辅导员制度的有效配合下,在学生管理、教育、指导和发展方面逐渐展现出明显的教育效果。
本次会议的召开总结了前一阶段班级导师工作的实践,交流了工作经验,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文:吕芳 图:谢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