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桂林米粉文化中心,体验传统小吃手工制作——留学生实践课系列报道

2016年05月30日


学包粽子
学包粽子
手工榨粉
手工榨粉

    2016年5月26日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1-1、1-3和3-1班三个班的留学生在于红岩、龙高云和杨赛赛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桂林米粉文化体验中心。来自越南、老挝、泰国、法国、吉尔吉斯斯坦、韩国、印度尼西亚、智利、瑞士、意大利等十个国家的40多名留学生参加了本次实践课,参观并体验了米粉的制作过程,制作并品尝了传统的米类糕点。通过亲身体验,大家对传统手工制作印象深刻并赞不绝口,对桂林传统小吃有了更好的认识,了解了桂林不仅山水甲天下,还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极大提高了学习的热情。
    活动前,老师分别向学生介绍了本次实践课会涉及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布置了任务。早上9:00大家在校门口集合,兵分两路,一部分由老师带队走路过去;另一部分,老师向学生发送了电子地图,同学们通过查阅地图、使用导航、确认路牌等方式,也顺利到达了目的地。这充分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桂林米粉文化体验中心,讲解员热情地向同学们讲述了米粉的来历和材料,以及40多道繁杂的制作工序,特别展示了“榨粉”这一断传50年的传统技艺,并邀请同学们亲身体验。在另外三个展区,工作人员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制作艾叶糍粑、包粽子、搓米虫的原料、方法和步骤,手把手地教大家制作桂林传统小吃。看到磨米浆的磨,大家感觉新奇有趣,都纷纷尝试。尤其需要说明的是,端午节在即,该中心还增设了包粽子环节。3-1班的学生刚学完《端午节趣事》,包粽子和做艾叶粑恰好完美诠释了课文要点。而对第一次在中国过端午节的初级班而言,对于端午节的传统似懂非懂,但亲手制作的美好情景却印在了脑海里,从此不会忘记。体验结束后,同学们品尝了多种不同口味的桂林米粉和亲手制作的糍粑,还有其它多种桂林传统小吃。席间,同学们开心地聊天,描述着食品的制作过程和菜品的味道,相互分享此次实践课的感受。
    通过本次实践课,学生们掌握了更实用的问路方法,扩充了相关的汉语词汇和语言表达方法,比如“捣”、“糍粑”、“粽子”、“艾叶”、“卡花”、“收拢”、“捆”、“蒸”等词汇,以及“把…放进去”、“把…包起来”、“先……再……然后……最后……”等用法。整个实践过程中,同学们用汉语询问、沟通、交流,有效地锻炼了汉语的听说表达能力。整个参观体验过程都透露着浓浓的桂林风味,同学们有机会了解、制作并品尝以桂林米粉为代表的桂林传统食品,更深入地了解了桂林人的生活,文化目标得以实现。本次活动轻松有趣,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流,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感情,丰富了大家的生活体验,对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更加热爱。

            (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图/文 于红岩、龙高云、杨赛赛)